close

主題學習/2007改變生涯運氣的10個決定



 更新日期:2007-01-02 記者:劉揚銘/陳芳毓



Question 1:如何擁有商業洞見?
商業決策沒有標準答案,不要輕忽許多可能的變數,往往愈有商業敏感度的人,思慮愈周延


2007改變生涯運氣的 決定之1:培養敏感度,像創業家一樣思考


採訪.撰文/劉揚銘
文章來源《經理人月刊》1月號


技術會被取代,趨勢會被循環,商業世界沒有定律,唯一不變、可複製的,只有企業家精神。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堅信,商業判斷的藝術,其實就像是黑手的功夫,累積知識沒有捷徑也不能投機,但卻能從小地方做起。


林瓊瀛 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。曾參加Price Waterhouse國際人才培訓計畫,專長為提供企業經營管理與人力資源整合規畫諮詢。


浪漫的經濟學家熊彼得(Joseph Schumpeter)曾說:「市場經濟就是企業家經濟。」他創造企業家精神(Entrepreneur)一詞,把企業家視為資本主義的靈魂、經濟發展的推動者。


在熊彼得眼中,企業家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、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中做出決策、並且打破常規,實現經營管理的創新,這些能力聽來遙遠,其實離我們非常近。企業家並非天生註定,它需要一點一滴的培養,而且方法就在我們身邊。


吸納多變數 從多角度、多面向思考


商業判斷是一門藝術,商場上每個人都面臨變化的環境,從來沒有照著做就會成功的定律,「保持彈性是重要的,」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說。每個升任管理職的人,都有過去的成功經驗,也因為如此,遇到問題很容易就依照過去的成功模式來做。過去怎麼爬上來,以後也繼續如此。「這就是為什麼經理人的職涯發展愈到高階,就愈要去學會怎麼和外界相處,」林瓊瀛說。


在管理生涯的初階,組織的結構很清楚,有許多明確的經驗法則可以遵循。但愈往高階發展,就有愈多地方仰賴經理人自行判斷,「吸納更多參數,培養自己多角度、多面向的思考精神,然後保有一定程度的決策彈性,根據事態發展去做適度的修正,就能掌握商業判斷的敏感度,」林瓊瀛說。


在林瓊瀛的經驗中,商業決策的判斷常常回歸到最基礎的事實分析:該怎麼做?不這麼做會怎樣?利用SWOT分析,「把圍繞在決策周遭的因素做周密的思考,往往愈有商業直覺與敏感度的人,思慮愈周延。」


如何進行深度的思考呢?他鼓勵先發散、再收斂的思維模式,很多商業考量就像多變數分析,先把部分變數鎖定住、不考慮,然後多放一個變數進來,去考慮會有什麼影響?如果衝擊很微小,就把這個變數丟掉,再考慮下一個,在這個過程中,一步一步釋放出某些假設,就是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。


林瓊瀛提到在美國讀研究所的經驗,當時有一堂行銷學考試,他還記得老師給的題目是:百威(Budweiser)到日本賣啤酒,和麥當勞(McDonalds)到印度賣漢堡,你認為誰會成功?為什麼?「當時我看到這個問題,當場傻眼,因為有太多角度可以切入,」林瓊瀛說,雖然日本人很喜歡喝啤酒,但也很愛用國貨;印度人不吃牛肉,麥當勞在那裡能有什麼發展?換個角度想,日本人也很崇洋,麥當勞也不是不可能做豬肉漢堡。


他回憶那段每天沉浸在思考衝擊的日子,那時班上同學的經歷、背景不同,相同的問題從不同的人口中回答出來,每次都和自己的想法截然不同,從那時開始,他發現很多問題不能只用直線的方式思考。


從小地方做起 多看新聞、涉獵商業數據


林瓊瀛表示:「謀之在眾,決之在獨,思考的時候要盡量慎重,決策終究回到人的心志與膽識,」只要能在時效前決定,當然是多算勝、少算不勝。


商業世界判斷的直覺與敏感度,其實都來自對外界訊息多看、多聽。林瓊瀛表示,從最簡單的言談中,就能檢查自己掌握了多少商業知識。


舉例來說,有人在飯局裡問:「你覺得歐元會不會繼續漲?」另一個人問:「我觀察歐元,最近從0.9漲到1.3,你認為會不會繼續再漲?」後者顯然掌握了更多資訊。「我認為往後3年的經濟趨勢向上」和「往後3年經濟趨勢基本上是往上,但我認為有幾個下修的變數可能要掌控,第一是油價,第二是央行對通膨的態度……。」後者顯然又比前者更有商業直覺,但後者的直覺從哪裡來?其實他講的是IMF(國際貨幣基金)公布的資料,報紙上都讀得到,只看我們有沒有做功課、把接觸到的資訊內化成自己的商業判斷觸角。


千萬別小看這些隨手可得的新聞和商業雜誌,培養企業家可以從小地方做起。最近報紙都在討論中信金控,看新聞的人很方便就能去了解什麼叫「連動債」,知道它鎖定兆豐金的股價,只要兆豐金漲,中信金就賺錢,反之中信就賠,所以叫「連動」。


看商業新聞、雜誌、涉獵商業數據,這些「功課」構成一個商業資訊的平台,之後怎麼順利地在眾多選擇裡收斂、做出最佳決策,需要很多的學習。林瓊瀛在大學時養成每天看財經新聞、每個月看幾本商業雜誌的習慣,他說自己「學而後知不足,所以到現在也還在學。」


掌握本業變化 用競爭分析了解自己與對手


商業判斷的敏感度怎麼累積?林瓊瀛建議,從掌握本業的變化開始。透過競爭分析,去了解自己的公司在產業占什麼樣的地位?競爭力如何?競爭分析要求對主要對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,所以也要多涉獵商業動態、管理新知,和部屬一起組讀書會,定期討論也是可能的方法。特殊的專案盡量爭取參加,聽聽多元的看法,「說到最後,現在經營很困難,只有認真才能出頭,」林瓊瀛說。


林瓊瀛也有過青澀的時期,在他還是新人時,前輩帶他去開會,「剛開始可能講不上兩句話,但至少可以看看別人怎麼做,」有時候他發現某位主管很思慮很廣,總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角度,就多和對方接觸、多問問題。「千萬不要不懂裝懂,那會局限自己的發展,一問再問,有時甚至要三問、四問,」林瓊瀛表示,問了還是不懂,就勤做功課,出去開會,或內部討論時,臨場能不能提出更多看法,就看得出自己做功課的成果。


「年輕人要臉皮厚一點,因為年輕人最有資格問,」林瓊瀛說:「最困擾的其實是經理人,有時候問部屬怕丟臉,問長官又怕被『K』,問問題也是考驗經理人的人際技巧,」林瓊瀛自己不怕問問題,有事就問前輩,「畢竟他走過這麼多路,他不教我,誰教我?」找到學習對象,就盡量從他身上挖。另外,提問之前的準備也很重要,功課做得足,拋得出磚,才能引得到玉。


新趨勢一波接著一波,經理人常自問,有沒有什麼專業是不敗的?林瓊瀛的答案是:「沒有。」技術會被取代,趨勢會被循環,「唯一不變、可複製的只有企業家精神,」林瓊瀛說,商業世界沒有聖經、沒有定律,因循常規的管理者不能被稱為企業家,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,不斷跌倒再爬起。商業判斷的藝術,其實就像是黑手的功夫,累積知識沒有捷徑也不能投機,但卻能從小地方做起。


Question 5:如何溝通全球化工作團隊?
我雖然人在台灣,但只要對方有需要,我一定幫忙做到


採訪.撰文/陳芳毓
文章來源《經理人月刊》1月號


2007改變生涯運氣的決定之5:包容聆聽,建立跨文化溝通的不敗法則


不論和哪一國人相處,悠克電子管理處長蔡明憲有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溝通流程:包容、聆聽、理解,最後找出交集。不管雙方再怎麼不一樣,先往好處想,畢竟,跨國合作的目的是完成任務,而不是為雙方的差異爭出是非對錯。


蔡明憲
現任悠克電子管理處長。1969年生,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畢業,曾任台灣工業銀行承銷部協理及元大證券專案經理。



2006年,監視器大廠悠克電子一舉在美國、英國和巴西增設4家子公司,並增派人手支援印度合作廠商,商業戰線立刻從台商最先接觸的中國和美國市場,拉至歐洲和遙遠的金磚四國,織起綿密的支援網。


國際化策略背後的指揮官,是個國際舞台的初生之犢──悠克電子管理處長蔡明憲。37歲的他,沒出國唸書、也沒待過外商,前年離開工作了10多年的本土金融圈,轉投科技業,負責悠克電子的全球投資管理。


這一轉業,就從台灣轉向了全世界。蔡明憲之前的工作重點,是評估海外設點及人才招募,主要溝通工具從中文換成英文,工作夥伴的國籍從一種變成了十幾國。就像許多學校畢業後就不再使用英文的本土經理人一樣,語言成為蔡明憲最大的進入障礙,「我擔心自己無法勝任,但我相信自己做得到。」


溝通關鍵 來自對彼此文化的了解


他沒把自己的本土背景當成藉口。到悠克前兩個月,蔡明憲開始補習英文,一個禮拜花4.5小時上課;回家後第一件事,就是把收音機扭到ICRT頻道,模擬英語環境。正式到任後,蔡明憲更像在為高速行駛的車輛換輪胎,國外投資計畫開始進行,英文學習不能間斷,同時還要用英文回覆MSN和電子郵件、跟國外同事講電話和電話會議(conference call)。


幾個月前,還形容自己第一次跟外國客戶說話時「腦袋只有單字而沒有句子」,一年後,英文聽說讀寫已臻流利的蔡明憲發覺,溝通的關鍵障礙不是語言,而是文化。這個體驗,來自兩段挫折的溝通經驗。


悠克原想兼顧人才的國際化與在地化,屬意由當地華裔人士擔任海外子公司最高主管。不料,那些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台灣人,嘴裡說的是中文,腦袋裡裝的卻是西方邏輯。
蔡明憲發覺,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經理人,敢講、敢要,和東方員工的溫和順服,大相逕庭。曾有個子公司總經理,談好薪資後又後悔,上任不到3個月又要加薪,還要求公司用現金支付。到台灣來受訓,對總公司的制度和系統更是抱怨連連。「他總是說,國外都是那麼做,你們台灣這麼做是錯的!最後,我只好請他離開,他卻問我:『我哪裡做錯了?』」蔡明憲嘆了口氣說。


另一個例子,則發生在電話會議上。某個海外子公司的業績表現不如預期,蔡明憲問那位總經理:「是哪裡出了問題?」「都沒有問題,是我的能力有問題!」對方火爆回嗆。在座所有人,包括董事長都愣住了,蔡明憲立刻終止會議,私下打電話給對方。「我們不是挑戰你 但如果你是老闆,也是要看數字嘛。數字沒出來,才要了解原因,看是產品、價格還是客戶有問題,」蔡明憲放下身段,對方這才表明,自己已試遍各種方法,業績仍不見起色,壓力實在太大了。


「很多誤會都是無法當面溝通造成的,」蔡明憲認為,要身在台灣的他,憑著有限的資訊猜測狀況並做出決策,結果往往會失真,海外經理人也覺得與母公司認知差距很大。即使天天通信和MSN,但文字畢竟無法傳遞情緒,加上用非母語溝通,表達總是不夠精確。所以,當感覺對方有疑惑或誤解時,蔡明憲會立刻撥通電話,用不同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多解釋幾次,降低誤差。


身段柔軟 建立「我們是同一國」的信任感


除了管理經驗和學習毅力外,蔡明憲還有項天生優勢,那就是溫和的性格。他個子高瘦,白淨的臉上少有情緒起伏,樂於分享、聆聽但講話緩慢沉穩。「你需要的是……,而我為你做的是……」是他常用的句型,給人一種「我們是同一國」的信任感,減少距離造成的疑慮。
「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不能一直指著鼻子罵,否則他翻臉走人,你鞭長莫及。要鼓勵,要柔軟,因為你要依賴他幫你經營海外市場,」蔡明憲務實地分析。悠克美國子公司,新總經理上任時,傳出當地員工醞釀集體出走,蔡明憲飛過去安撫,才了解前任總經理沒有做好溝通橋樑,導致海外員工認為母公司只看業績,卻不在乎員工感受。


「新的總經理不是來監督,而是來協助你與總公司溝通,爭取更多資源,」眼看雙方誤會深重,蔡明憲立刻跟所有員工單獨面談,以公司高階主管的身分說明總公司的願景和做法,「我雖然人在台灣,但你只要有需求,我一定幫你做到,」他用承諾和誠意,化解了敵意。


接下來在美國的日子,蔡明憲完全尊重當地的做事方式:跟子公司員工一起帶三明治當中餐;4點半大家紛紛下班離開,他就一個人留下來加班,用行動證明「員工是公司的資產,公司重視他,而不只是給錢要他做事。」


先往好處想 包容、聆聽、找出交集


悠克有8個海外子公司,每個都像個迷你聯合國。其中一間美國子公司,更有美裔白種人、墨裔美國人、華裔美國人、馬來西亞人和中國人,加上蔡明憲這個每年過去視察的台灣主管。辦公室裡聽到的是同一種語言,但各種族間,依然繃著敏感的文化神經。


蔡明憲發覺,可能是優越感作祟,美裔白種人常會把難題丟給他解決,似乎是在測試他的能力;每年還固定要求加薪兩次,幅度至少1000美元起跳。面對這種挑戰,蔡明憲就展現強勢,讓數字說話。他問對方:「你不覺得自己的業績並沒有特別好嗎?」「你覺得拿這樣的薪水,要做多少業績才夠?」員工反問。「難道你沒有拿佣金嗎?」對方依然堅持加薪有理。蔡明憲又問:「業務靠績效拿薪水。你業績達成率只有六成,底薪是不是也要打六折?」對方發覺踢到鐵板,只好知難而退。


這個白人業務員的上司,是墨裔美人。他對公司安排一個白人在團隊裡頗有微詞,認為公司不相信他的能力。蔡明憲則再三保證,公司絕對尊重他的主管地位,「只要你做得好,沒人能取代你!我可以信任你嗎?」「當然可以!」對方立刻信心滿滿地回答。


悠克的業務幅員廣大,員工間常會分享與各國同事和客戶間的相處之道。比方說,一起用餐後,印度人不會搶著付賬,台灣人可能會覺得沒禮貌;有些外國客戶提起台灣的政治,會語帶輕蔑,愛國心強的同事,就會立刻反駁,這些都是文化差異。不論與哪個種族相處,蔡明憲有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溝通流程:「包容、聆聽、理解,最後找出交集。不管雙方再怎麼不一樣,先往好處想。」畢竟,跨國合作的目的是完成任務,而不是為雙方的差異爭出是非對錯。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ster 的頭像
    Master

    類宅男的部落格

   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