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




簡化企業IT密技(1)降低導入虛擬化的衝擊,前置作業不可少
文/iThome (記者) 2007-07-05

企業資訊環境導入虛擬化,想要在「無痛」狀態中完成,必須做好詳盡的準備工作和規畫,並做好適當的配套工作,才能更有效達到虛擬化的好處。

企業資訊環境導入虛擬化,正如同徹底翻新一棟大樓內的基礎建設,包括新的供電線路、供水配管、空調迴路、消防系統等,使得大樓內的整體運用環境更加完善,但前提是這些轉換都必須在「無痛」狀態中完成,也就是說,轉換過程不能影響到用戶日常作息,也不能在施工期間斷水斷電;同理,企業為資訊環境導入虛擬化,也不能對日常營運、資訊應用有任何的衝擊改變,業務必須照常運作。

「零衝擊、零影響」地進行資訊基礎建設的轉換是最高境界。由於牽涉到整個IT架構的規畫,相關課程充實功力少不了,準備工作和規畫越是詳盡,越能達到虛擬化的好處。

為了幫助企業降低導入前的焦慮,筆者想提供五個步驟作為參考。









藉由虛擬化的導入以精簡IT設備,企業希望對業務「零衝擊、零影響」,又能設法提升IT運作效率。

步驟一:清點、檢視硬體資產
導入虛擬化的第一個步驟是硬體設備的清點。由於資訊營運的多樣與繁忙,有時資訊部門也不易完整掌握整體的硬體資產狀態,有個客戶甚至表示,清點過程後才發現很多被閒置的設備,因此整合資料前一定要先知道公司有哪些IT資產。如:目前到底有幾臺伺服器?幾部儲存設備?以及各機器的組態配置為何?機內有幾張網卡?幾顆硬碟?幾卷磁帶等,這些在導入前都必須仔細地核對、檢視。

步驟二:檢視、對應執行內容
具體了解資訊硬體數量及規格後,接下來要徹底檢視每部機器執行的工作內容。首先,必須確認每部伺服器內所執行的應用程式為何,例如有幾臺是網頁伺服器?幾臺是檔案伺服器?執行資料庫的是哪一臺伺服器?執行ERP的又是哪幾臺伺服器?有哪幾臺伺服器是資訊部門開發業務應用程式後的試行、驗證機?又有哪幾臺伺服器是同時執行多項應用程式等。

與步驟一相較,步驟二的掌握難度更高,步驟一是硬體設備、組件的掌握,是實體一對一的對應配置;然而,步驟二是軟硬體交替對應,有多臺伺服器會執行相同的工作,例如一個部門可能有5臺伺服器都只用來收發電子信件,另外也會有一臺伺服器同時執行多項工作,例如一臺伺服器既負責目錄服務工作、也負責網域名稱(Domain Name)對應的工作。邏輯上變成一對一、一對多、多對一的複雜關係,因此必須比步驟一更嚴謹、細心檢視。

步驟三:掌握各項執行的尖離峰特性、周期
檢視過現有的機器工作內容之後,用戶必須進一步了解執行內容的特性,內容特性又可分為空間特性與時間特性。所謂空間特性,是指某一應用程式的執行需要耗占的記憶體量、硬碟空間、CPU運算效能以及網路頻寬,簡單來說就是以應用程式為主軸,詳列出使用的硬體資源,這都屬於空間特性的掌握。

而所謂時間特性,則是指每項執行工作的尖離峰周期,例如財務部的會計系統每一季會有一次尖峰運算,以因應每季的財務報告,同時每年4次的尖峰運算中會有1次是需要更尖峰的運算量,這些即是用於年度會計帳的運算。

類似的概念,就像是:列印伺服器以白天工作日為尖峰,假日與夜間則為離峰;行銷部門不定期舉辦的網購促銷活動,會在活動期間使網站伺服器的負荷成為尖峰;或者研發部門在新產品推出前會使相關運算成為尖峰。所以,資訊部門必須掌握每項資訊應用所需的硬體資源,以及同時尖峰與離峰的時間點上所使用的資源量,甚至也不能單純只處理尖、離峰兩個層次,這都需要更細膩的掌握。

步驟四:導入規畫需詳整、導入過程力求單純
透過前三步驟,用戶將可以更了解與掌握企業現有資訊環境的特性,了解現有IT資源設備,接下來則是要進行虛擬化導入的規畫。

這個步驟的重點在於,規畫上必須將考慮的構面盡可能拉大,以避免任何的疏漏,但導入的執行過程必須盡可能單純,過於複雜的過程,輕者耗費更多的心力、時間才能完成導入,重則產生風險,所以導入過程須力求單純,且最好能分區塊、分階段地漸次實施。

然而,經過仔細清點盤查,掌握了所有設備和軟體使用清單後,也許你就會問:該從哪些營運系統開始導入虛擬化呢?其實,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優先性,有些企業以提升硬體資源利用率為目標,因此可優先將多部相同執行性質的伺服器,透過虛擬化加以統合、整併,有些企業則是講究核心業務的執行效能,那麼就必須先從關鍵任務性的伺服系統先導入虛擬化。

在關鍵應用系統的虛擬化導入順序中,筆者特別建議導入的先後順序,應優先考量資料庫伺服器(或資料庫伺服運算)的導入。因為在資料庫獲得更彈性的資源調度、充沛的資源供應後,才能有效因應前端多項應用程式的存取,再進行前端商務應用程式的導入;反之,若先進行應用程式層面的導入,即便應用程式能擁有更多硬體資源、更快的執行速度,但也因為資料存取的瓶頸卡在資料庫層面,整體服務表現依然無法提升。

此外,若要達到更高的虛擬化效益,首推進行異質系統統合的虛擬化,也就是透過大型主機或Unix伺服器來執行原有在Intel伺服器上執行的Linux應用程式,這種高度集中化的統合才能讓硬體資源運用更加徹底;否則,若只是透過虛擬化來統合多臺相同硬體、相同執行的伺服器,這樣的統整範疇將受局限,而資源的調撥運用有限,也就無法更靈活應變企業的需求。

另外,虛擬化統合的過程中,也要事先排除兩個(及兩個以上)的執行應用處於同時尖峰的情況。同時尖峰期將會造成應用程式爭搶硬體資源、硬體資源無法充沛調撥等情形,使執行工作的效能表現受限。

因此,在進行虛擬化時,企業必須要進一步地考量各項執行工作的成長性,並在事前先行擴充以保留更多的硬體處理資源,以便業務成長、執行的工作增加時能夠及時因應。

步驟五:虛擬化的配套工作
當步驟四已經大體上實現、完成虛擬化,你或許認為所有工作已經結束,但其實還有一些配套工作尚未進行,這些配套是用來補強虛擬化的系統及環境,如此聽來似乎是選擇性實施的工作,事實上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工作。

在企業運用虛擬化統合多部伺服器後,很可能在一臺伺服器、甚至是在一個處理器上執行多個作業系統、多個應用程式,如此更集中化執行的結果,當遭遇到機內硬體機件故障時,對軟體執行的波及與影響也會擴大。

對此,企業必須提高硬體系統的穩定度與可靠性,進一步降低硬體的故障率,以確保軟體執行的安全,這正是所謂的高可用性(High Availability,HA)。當用戶使用的是高階伺服器時,高階伺服器多半已在機內加入高可用性的設計,機內各組件間具有相互備援性,可在某機件故障時由另一個機件接手工作,讓系統持續保持平穩運作;或者也可使用機外的高可用性機制,即是用另一臺伺服器來作為備援系統。

《作者簡介》林俊吉
IBM系統暨科技事業處系統架構顧問,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,並獲得會計資訊碩士學歷。主要負責臺灣地區IBM系統產品跨平臺系統架構規畫業務,進入IBM已達25年。負責支援的系統產品涵蓋大型系統軟硬體、高階儲存體系統軟硬體、中文印表系統軟硬體以及跨平臺系統架構規畫。此外,支援領域則包括系統提升安裝規畫,系統調適、容量成長規畫,與系統整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ster 的頭像
    Master

    類宅男的部落格

    M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